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

第十七届聚医杰中医百佳名医暨好中医好诊所经验交流会召开

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浙江将打造中医药“五大品牌”

让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大有作为

作者:王新陆 发布时间:2019-07-11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近日,国医大师孙光荣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了《传承·融合·创新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一文,提出要打好传承这一中华文明保卫战、融合这一健康服务阵地战、创新这一知行合一持久战,生动诠释中医药发展之精髓,道尽中医药源流之气魄,彰显中医药造化之神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华文明灿烂五千年,中医药发展亦数千年,在传承中发陈、在融合中壮大、在创新中蕃秀,在世界医药发展长河中,始终灼灼其华、熠熠生辉,为人类繁衍、民族兴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进入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更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进入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

把握好中医药的发展之机

  中医药的“天时之机”,在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大势上谋划中医药、从大局上推进中医药,将“中西医并重”写入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明确了中医药“五种资源”定位,形成“六位一体”协调发展新格局。认识之高度、实践之深度、影响之广度,前所未有。

  中医药的“地利之机”,在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医药热”席卷全球,“朋友圈”不断扩大,早已呈现燎原之势。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向全球推介,越来越成为卫生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新亮点。

  中医药的“人和之机”,在于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快速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药服务于社会全人群、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链条的特色优势得到充分彰显,特别是在治疗慢性病、老年病、亚健康状态调整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赢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山东为例,2018年全省中医类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达到4468万,较2012年增长了84%,年均增长率近15%。

  中医药天、地、人三才之机遇,必将推动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选择,往往是基于不同的国情、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当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单复制西方国家“高投入”的医药卫生制度是走不通的。要以较低成本保障近14亿人民的身体健康,既要“关口前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更要坚定不移走“中西医并重”道路,发挥好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讲到“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是对长期以来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坚持、继承、发展”,这是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须牢牢坚守的基本方针。

  如何发挥好中医药在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作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历史使命。概括来讲,在发展思路上要做到“四个坚持”,在工作重心上要实现“四个突破”,保障机制上抓好“四个落实”。

发展思路上的“四个坚持”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医药“大医精诚”的价值取向,“非仁爱之士不可托,非聪明理达不可任,非廉洁纯良不可信”,这与新时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健康职业精神一脉相承,要一以贯之坚持下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惟有如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坚持传承为发展之基。只有传承,才能留住中医之根,才能薪火相传,才能后继有人。传承要做好“扬弃”的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做好“道器”的结合,既要传承好有形之技、之术、之法,更要发展好无形之理、之德、之道;要做好“缓急”的结合,特别是对于散存在国医大师、老中医、老药工手里的中医药精髓要进行抢救式保护。对于中医药经典、经方、经验的传承要持之以恒,融入教育、科研、临床全过程。大力挖掘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让藏在古籍的动起来、散在民间的长起来、用于临床的活起来。

  三是坚持融合为振兴之要。所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合发展必须坚持中医药主导地位、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比如循证医学的思想、现代西医的研究方法、大数据的分析手段,虽然都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但标准和体系建立的主导权必须掌握在中国人特别是中医人自己手里。

  四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医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创造的历史。要积极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系变化,创新性构建与现代系统科学方法论并行不悖的中医药理论、诊断、治疗体系,推进中西医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我在长期临床中创造性提出的血浊理论、援药理论,正是在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学之间找到了切实的结合点,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可行路径。

工作重心上的“四个突破”

  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涵盖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是相辅相成的“四位一体”,也是中医药发挥作用的主战场。

  一是在医疗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基础所在。体系犹如皮肤,服务即是毛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重点做好“强、优、精、活”四篇文章,即:要把中医医院主体做强,每个市、县都要有政府办的中医类医院;要把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做优,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全部设置中医药特色科室,临床科室要通过与中医药特色科室建立协作机制等形式提供中医药服务;要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做精,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要把社会办中医机构做活,成为公立中医药资源的有益补充。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二是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公共卫生领域有着先天的共识和巨大结合空间,具体来讲,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涵盖了预防、治疗、康复的全过程,是推动“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有效载体。要实现在公共卫生服务上的新突破,就必须要充分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病痛康复中的核心作用,把中医理念融入疾病干预的各个阶段,不断加强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及有条件的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治未病科室、康复科室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创新性的构建起覆盖人们“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三是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上实现新突破。当前,在全民医保大背景下,医保政策越来越成为医疗服务的“指挥棒”和“调节阀”。实施中医药倾斜政策,有利于发挥中医药 “简、便、验、廉”优势,在某些中医药优势病种上呈现“患者少花钱、医院增收入、医保减支出、事业得发展”四方共赢的良好效果。山东威海市自2013年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确定桡骨远端骨折、锁骨骨折等7个骨伤科病种为第一批病种,开展中医正骨闭合穿针内固定技术,实现了城镇职工零负担,年均节约医保费用近4000万元,被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因此,要研究制定引导参保人员有效利用中医药服务的政策措施,比如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降低起付线、提高封顶线等,确定医保基金总额控制指标时向中医医院倾斜,积极推广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鼓励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

  四是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中医、中药如车之双轨、鸟之双翼,须臾不可离也。当前,中药发展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中药的广泛栽培,导致了中药性味的变化。宋代的陈无择就曾提出“今人多用栽培之品,力尤不逮也”。中药饮片缺乏质量标准,导致临床疗效得不到有效保障。中药复方研究多偏重于单体的药理作用,割裂了中药传统理论,等等。做好中药供应保障工作,必须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加强中药标准化研究,开展好中药材资源普查,加大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和古代经典名方开发力度,构建全过程全方位保障中药质量的新机制。加快建设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扩大中药饮片生产规模,培育现代化中药生产、销售和物流企业,打造一批中药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开展新技术应用、剂型改进、质量控制技术提高等二次创新,积极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成药新产品。

保障措施上的“四个落实”

  一是落实组织管理保障。建立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做到全链条管理,避免“政出多门”,防止“九龙治水”;做到相对独立管理,新一轮机构改革之后,许多省份增强了中医药管理部门力量,甚至独立党组,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做到相对垂直管理,增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各省、市中医药管理部门的领导权限。

  二是落实财政投入保障。全面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责任,特别是落实好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公共卫生服务、重点学科建设等,优先清理化解公立中医医院长期负债,进一步减轻公立中医医院运行负担。设置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专项经费,推动实施一批中医治未病、医疗、康复、医养结合、中西融合、师承、科研项目,全面提升中医药发展水平。

  三是落实人力资源保障。人才是事业发展第一资源,要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院校教育中大力实施“中医基因工程”,做到师承与科班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临床结合、专业与国学结合。在毕业后教育中大力开展师带徒教育、优秀人才培养项目,做到“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的结合。在西医医师中广泛开展高层次“西学中”培训班,扩展中医药服务领域。大力实施“名校、名系、名师”、“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考核、奖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

  四是落实法制制度保障。全面落实好《中医药法》,让“一考核、两备案”工作尽快落地开花。进一步完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医疗机构分类和管理、中药审批管理、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等领域相关法律规定,构建适应中医药发展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科研立项、成果奖励、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评审或鉴定方面实行同行评议。(王新陆)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国家工信部医药卫生报人民网健康报网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