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

第十七届聚医杰中医百佳名医暨好中医好诊所经验交流会召开

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浙江将打造中医药“五大品牌”

梅国强

职称:



第三届国医大师

梅国强:精研伤寒拓新法 传道济世启后学

  梅国强,1939年3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64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师承班,师承洪子云教授。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顾问等,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昙华林校区名医工作室里,79岁的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梅国强兴致盎然地讲述自己的岐黄之路。提及往事,他时而思考,时而翻阅珍藏资料,在他坚毅的目光中,可以感受到一代伤寒大家肩负使命、传承中医的执着信念。

  “洪老师是我中医之路的指明灯”

  1939年,梅国强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当地乡村中医师,因其医术精湛,在方圆数十里小有名气。在梅国强的记忆里,每天天刚亮就会有邻里乡亲登门请父亲去家里看病,父亲往往忙碌一天,天黑后才会风尘仆仆地到家。“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会看病就好了,就能减轻父亲的压力。”受父亲影响,梅国强从小就对中医产生了浓厚兴趣,觉得看病救人是一个行善积德的好事。

  17岁开始,在父亲的要求下,梅国强踏入中医之门,接受了中医启蒙教育。1956年,身为家中长子的梅国强因考虑到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为减轻家里经济压力,初中毕业的他考取了武昌医学专科学校,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和大部分临床课程。

  人生的命运似乎于冥冥之中有某种机缘巧合。1958年,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成立,因错过高考招生季,学校从武昌医学专科学校考核选拔出108名学生,组建“58级”班,梅国强因成绩突出,成为被保送学生之一,接受了正规的中医院校教育。“那时候,我们这108个学生被笑称为《水浒传》的108将!”回忆起学生时代的事,梅国强有些兴奋。

  湖北中医学院建校伊始,很多授课老师是从湖北各地抽调来的知名医生,如蒋玉伯、蒋立庵、李培生、洪子云等,学校的学术氛围异常活跃。在众多名师的点拨下,梅国强博览古今经典,沉浸于浩瀚的中医知识中,他学习异常刻苦,遇到不懂的就虚心求教,这段经历为他以后成长为一代大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62年,湖北中医学院考核选拔出14名成绩突出的学生组建师承班,梅国强被选中,他正式拜一代伤寒名家洪子云教授为师。

  洪子云对梅国强的影响是深远的。梅国强记得老师曾对他说起过,自己出身中医世家,父亲去世前让将家存医学手稿全部焚毁,并留下训释“儿孙有用要它何用,儿孙无用要它何用。”梅国强说,这名为焚稿,实为鞭策,为的是让儿孙发奋图强。“老师接受教诲,精勤不倦,他也以同样严格的标准要求我们。”跟老师学习的那段时间,梅国强目睹了很多疑难杂病的治疗过程,深感《伤寒论》的魅力。到了晚上,梅国强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看书上,除主攻《伤寒论》外,他还认真研读《黄帝内经》《难经》等医书,因老师主张“寒温汇通”,梅国强还仔细研读了明清两代温病大家的著作,涉猎各家学说。

  1964年,梅国强毕业留校,从此成为一名大学教师。从1962年拜师到1986年洪子云去世,梅国强一直跟随在洪子云左右,聆听教诲,学习实践。“洪老师是我中医之路的指明灯。”恩师的影响是一辈子的。去年是洪老诞辰100周年,梅国强专程赶到老师的墓前磕头祭拜。“洪老对弟子是严格认真的,尤其对自己比较器重的学生。老师每次批评我,都有很深的教育意义。”梅国强深情地说。

  “做医生还是要胆大心细”

  去年,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开学典礼上,梅国强给新生致欢迎词,他鼓励大家做“剑客”“奇才”,剑客,就要敢于亮剑,方为忠勇之士;奇才,就要勇于创新,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方为明达之人。

  梅国强善于治疗急重症。这既源于对老师经验的继承,也源于他对经典的研习。让梅国强印象最深的病例是上世纪70年代治愈的一个患有细菌性痢疾的孕妇。文革期间,为响应国家“开门办学”号召,已留校任教的梅国强带着一个教学分队,把课堂搬到农村,深入湖北省麻城县,上午上课讲学,剩下的时间带着学生给父老乡亲看病。一次,遇到一位已妊娠8个月的病人,高烧40℃,下利脓血频繁,腹痛里急后重,被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孕妇的情况非常紧急,当地距县城百余里,交通不便,无法以人力长途运送。在这种情况下,梅国强当机立断,用白头翁汤加行气理血、缓急止痛药,其中白头翁、生白芍都用到了30克,这是以前从没用过的剂量,当天晚上梅国强彻夜难眠,担心有所闪失,所幸药到效显,母子平安。

  上世纪80年代,梅国强在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他曾遇到一位患急性皮肌炎的女患者,高烧40℃不退,全身红疹密布,奇痒微痛。当时西医治疗此病必用激素,但患者此前用激素无法有效控制病情,所以她主动选择了中医治疗。梅国强治疗之初,采用清热解毒之法治疗,但经治33天后,病情依旧没有缓解。梅国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用了那么多清热解毒的名方依旧没有效果?一次例行查房时,他观察到此患者无论是否高热,身上都有汗出,并且高热前恶风寒,脉虽数,但舌苔白薄而润,舌质正常。梅国强顿悟,看来患者并没有真正的内热。他查阅文献,查得《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有“赤白游风,由表虚腠理不密,风邪袭入化热而成”等语,与此病症相似,遂用桂枝汤治疗,果然效果显著,病人很快痊愈,没有再复发。

  “做医生还是要胆大心细,要在经典古籍中探求新思路,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梅国强颇有感慨地说。

  “只有充分领悟经典的智慧才能有所创新”

  “每个学伤寒的人心中都有一部既继承前人经验又融会自己心血的《伤寒论》,只有充分领悟经典的智慧才能有所创新。”梅国强精研伤寒50余载,始终保持一个习惯,白天看病、教学,晚上读书。

  “梅老师治学讲究有根有源,让我们对经方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梅国强的学术传承人、湖北中医药大学校长吕文亮说到。梅国强经过多年探索,总结了自己经方拓展心得,发表了《拓展<伤寒论>方临床运用途径》一文,系统阐明了“依据主证,参以病机”“谨守病机,不拘证候”……“但师其法,不泥其方”,共八条途径。其论明白晓畅,为扩展经方临床应用,解决现在疾病提供了思路。他发扬仲景六经辨证之论,揭示“存津液”内涵;他指出,伤寒和温病是中医在外感病方面两个互补的辨证论治体系,二者应当并重,相得益彰。1996年,梅国强发表论文《手足少阳同病刍议》,其中他自拟的柴胡蒿芩汤和加减白头翁汤洗剂二方被《名医名方录》第四辑收载。

  上世纪80~90年代,梅国强发表了大量论文,如《仲景胸腹切诊辨》《加减柴胡桂枝汤临证思辨录》等。其中《仲景胸腹切诊辨》在1982年南阳首届中日仲景学术大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后被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收入《仲景学说的继承和发扬》中。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梅国强随从李培生、刘渡舟、袁家玑教授,协助编写《伤寒论》教材,梅国强认为这既是工作,也是深造的机会。后来,梅国强又主编了《伤寒论讲义》《乙型肝炎的中医治疗》等,他参编、副主编、主编的教材、书籍共8部。

  学术探讨永无止境。梅国强除了注重临证探索外,在实验研究领域也做了一些工作。如开展《伤寒论》血虚寒凝证的实验研究,用局部冷冻法模仿人体血虚寒凝证,用现代理化指标揭示其病理生理本质,经鉴定为国内首创。1993年,梅国强在首届亚州仲景学术会议上作了题为《太阴阳虚与少阴阳虚证及其关系的实验研究》的报告,受到广泛好评,曾被刘渡舟教授赞为第一个真正的中医经典著作病证模型。梅国强多年的努力也受到了肯定,2007年、2012年,梅国强被遴选为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6年,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

  “医生看病就是要凭良心”

  多年来,梅国强精研伤寒,在治疗心系、肺系、脾胃系等许多系统疾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当被问到最擅长治疗什么病时,梅国强思考着说:“这真不好说,只要有病人需要我,我就上。”很多经梅国强看好病的人,因深感其医术精湛,有的全家老小生病都找他医治。

  现已耄耋之年的梅国强,每周坚持坐诊4个上午,每次30个号,仍是一号难求,往往电话预约一开始,几分钟之内就会被一抢而空。每逢梅国强坐诊,诊室外的候诊厅总会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早上8点,梅国强会准时到诊室,由于患者多,看完所有的患者往往要到午后,为了能抓紧时间,梅国强往往有“如厕难”之感。学校担心梅国强太辛苦,一般会严格限号,但他总是说:“碰到病人有难处,还是通融通融吧。”

  梅国强的诊费15元,多年来一直没有变过。谈及此,他淡然地说道:“医生看病就是要凭良心,我这一辈子要对得起我的病人。”看病凭良心,开药也凭良心。梅国强开方从病情的实际出发,对于一般疾病,方子上一般只有12~15味药,多为常用药,价格相对低廉。遇到比较复杂的病情,用药才可能达到20味左右。

  医者不仅要有仁术,更要有仁心。患者许先生因患脑梗塞找梅国强治疗已一段时间,“梅老师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蔼可亲,记得有一次我来看病,因痛风发作无法走路,梅老师在仔细检查我的病情时,不忘嘱咐两位学生扶着我,让我非常感动。”提及这一幕,许先生仍记忆犹新。梅国强对待患者细致耐心,看完病总不忘叮嘱病人一些注意事项,“这两天天热要注意防暑”“平常要注意休息,不要老熬夜”。梅国强常对学生说,“病人生病来找我看病是相信我,我要让病人感到踏实。”

  “保存典型病案是为了传承经验、启迪后学。”

  进入梅国强的办公室,很容易被放在桌上和书柜里一沓沓排列整齐、分类归纳的复印病案所吸引,每一沓病案用不同颜色的夹子夹好分成两大类整齐摆在桌子上,病案左上角用红笔排上序号。随手从一排拿起一份病案,左上角用红笔标注着:咳嗽、胸痹、胃脘痛等;另一排的一份则写着:小陷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猪苓汤等。梅国强说,这些病案是按照“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思路加以整理的,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保存完整病案两万余份。

  谈及保存病案的好处,梅国强找出一份病案介绍说,2013年,一位20岁的大二女学生,月经淋漓不尽,因畸胎瘤手术术后感染,导致盆腔炎症。术后长期用抗生素治疗没有效果而来看中医。梅国强开始选用“补中摄血”的方法治疗,但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后来这位女学生遭遇车祸,妇科感染更严重了,这一阶段采用了“清下焦湿热”的治疗方案,一段时间后又根据女孩腹痛、外阴肿痛等症状,调整为“清补同施”的治疗方案。梅国强在这一阶段的病案下批注:此乃湿热下注,中焦虚寒,清热利湿之中宜兼补脾胃。“有时候一种方法、一种药用久了效果不是非常理想,我就考虑应该怎么提高疗效,方法改变后有什么效果我就写下来。”梅国强说道。经过3年多的治疗,这个女孩终于痊愈了。“保存典型病案是为了传承经验、启迪后学。”梅国强说。

  梅国强认为,中医理论从实践中来,理论水平要提高,不能仅从书本到书本,而是要结合临床实践,分析病情怎么转化,应该怎样调整治疗方案,有些病案非常有启发性,可以进一步研究,这是对中医学术的一种传承。

  “梅老师真心对待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梅国强的学生周贤说,梅国强坐诊时,遇到一些重要的临床问题,他都会在看病间隙给跟诊的学生介绍,也会耐心回答学生的疑惑。一次,一位学生对血结胸证的临床辨证有疑惑,梅国强为了能够更全面地解答问题,查阅了相关资料后特意找到这位学生解答,学生听完后豁然开朗,并很感动,“老师把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放在心上。”

  梅国强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除及时答疑解惑外,他还侧重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对复杂病证的分析处理能力。他对研究生要求极为严格,所有研究生必须在入学半年内交两篇独立完成的论文或学习心得,他会亲自用红笔批改。

  梅国强在教学方面取得累累硕果,1991年,在梅国强的带领下,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学科被批准建立湖北省重点学科,经过5年的建设,又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他培养的研究生(硕、博士生)有30余名,很多早已成为杏林中的佼佼者。每谈及此,梅国强的欣慰之情溢于言表。

  “忝列门墙五十年,童颜早逝染霜巅。常思昔日恩师训,恒作今朝奋蹄鞭。治病琴心同剑胆,为人名利化云烟。韶华易逝霞光短,但愿余晖启后贤。”这首诗是梅国强为纪念恩师诞辰100周年而写,寄托了梅国强对恩师的怀念,以及他传承医道、启迪后学的愿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79岁的梅国强依旧以充沛的热情继续着自己的中医之路。


友情链接: 国家卫生和健康委员会国家工信部医药卫生报人民网健康报网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